党建团学

团学工作 首页 > 党建团学 > 团学 > 团学工作 > 正文

师生共论陆港便溺事件 时事一席谈完美收官

2014-05-10 00:00:00编辑: 本站原创 点击量:

本网讯(文字:张卉 摄影:李梓濠 编辑:庄婉宜) 内地男童街头便溺事件是近日来的热点话题,由该事件激发的港陆矛盾也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为了共同探讨港陆便溺之争,深入研究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念。57日晚上7点,以“文明与反文明只有一步之差”为主题的2014年时事一席谈国内场在教学楼E305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广东人文科学会副秘书长余以为、新传学院赵建国老师、新传学院朱颖老师以及法学院老师修文辉。此外,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海清和团委书记刘青也亲临现场,观摩了本次活动。在观看了一段还原事件现场的视频之后,讨论正式拉开序幕。

焦点一:对陆港双方的行为评价

场上参与讨论的同学们都分别从大陆夫妇和香港拍照青年的角度谈了他们的看法——来自12法二的林佩认为大陆夫妇的行为既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也没遵守香港的法律,但是其用尿不湿接尿的行为是可以得到理解的;而11播主的王文琛则认为香港青年没有顾及到对方实则是自己同胞,言行存在偏见,但大陆夫妇的行为也是缺乏公共意识、法律意识的体现。

法律专业的修文辉从法律上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他首先为同学们普及了一些关于该事件的法条及规定,并认为“小孩当街便溺是违法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而应该是监护人的责任,但出于道德考量,其父母也不能算作违法。而赵建国和朱颖则从新闻专业角度分析了该事件,他们都认为媒体的行为是具有一定功利主义的,可能会为吸引眼球而夸大事件。而且新闻本身是选择的过程,存在主观性,所以探寻事情的真相有一定难度。

场上学生选手们

焦点二:陆港双方是否存在偏见

第二轮的讨论由余以为的发言开始——他认为偏见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真相有时未必需要,如果每个读者都自动带入法官的角色,就会把事件变成媒体审批和公众审判,对当事人有不良影响。他还谈到,从文明角度谈论该话题有点“过分”,应是从风俗角度,在评价该事件时慎重使用集体主义的名词。随后,场上选手、老师和场下观众都各抒己见——修文辉提出要探讨因为什么而产生偏见,林佩认为偏见源于新闻导向的问题,余以为则说应对偏见不应要求别人怎么做而是让自己更完美,更有场下观众说“大陆人认为港人有偏见本身就是有偏见的”场上场下互动频繁,场面热烈非凡。

余以为老师正在进行精彩发言

焦点三:文明与反文明是否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最后的压轴讨论,这个命题也直切本次活动讨论的中心,各路精英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郭奕欣认为事件背后存在政策的因素,谈文明略有偏颇;朱颖也认为争论文明与反文明本身就是不必要的,我们的认知需要一个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过程。杨海军则说文明是一个人的事,矛盾再大也是内部矛盾,切勿被他人利用;赵建国补充文明需要靠法律、靠制度来实现。余以为则认为该事件不应该上升为文明来谈,我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文化自信的复兴。最后赵建国告诫大家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探知事情的真相。

在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之后,通过观众投票选出了本次活动的“最佳人气奖”——王文琛。至此,2014年时事一席谈国内场圆满结束。

最佳人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