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字:朱烨 李娟 摄影:朱烨 陈玉晓 编辑:邱小艳) 2014年3月28日,我院修文辉老师受邀参加广东卫视《社会纵横》节目的录制,法学院共三十多位同学踊跃报名成为现场观众,体验了一次深刻的法学“实践”教育。
节目的录制在广东电视中心800平米演播厅进行,修老师及部分同学坐在舞台前侧的发言席,便于录制过程中更好地与主持人进行互动。
《社会纵横》广东电视台唯一一档新闻专题类舆论监督节目,旨在帮助群众传递心声、给予希望。本期节目源起6年前的一宗故意杀人案。6年前,23岁的宋小华残忍地杀害了他结识不久的好友----年仅17岁的李洋;6年来,小华的母亲和姐姐一直辛苦地工作,为小华还债、赎罪,以弥补对被害人李家的歉疚;6年后,小华的母亲和姐姐来到《社会纵横》节目现场,希望能跟李家人当面说一声对不起,化解两家人之间的恩怨。

录制开始,左席为宋小华的母亲和姐姐,右席为四位观察员
节目从案件回顾展开,娓娓道来一起意外的杀人案给两个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现场氛围因故事的沉重变得静默,而后小华姐姐在台上的含泪讲述更是让在场观众不禁动容。节目中的四位观察员围绕案件展开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讨论,带动台下观众进入深度思考,纷纷发表意见。节目还请到了普方基金的负责人Julia女士来到现场分享他们对宽恕与救赎的看法。2004年,德国的普方先生一家四口在南京被残忍杀害。但普方亲属致信中国法院,请求不要判被告人死刑,并且事后成立了普方基金,致力于苏北贫困地区的教育资助行动。类似的案件、不同的结果,给我们以启迪,去更好地解决问题。
录制过程持续了2个多小时,临近尾声,受害人李洋的父亲(此前一直在另一个演播室观看)主动走进现场,鼓起勇气与宋家见面,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为之。真挚的掌声持续良久,对未来的美好祝福送给两个努力从灾难和阴影中走出来的家庭。

宋杨两家终得见面,化解心中的积郁
促成现场的欣慰结局,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杨斌检察官,作为当时宋小华案件的公诉人,她并没有因为案件的审理终结就此放下,而是奔波于宋杨两家之间,不断沟通、安抚、鼓励。杨斌检察官身上散发着一股与众不同、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救赎杀婴女囚事件,到而今的化解宋杨两家的恩怨,她一直很好地平衡着理性与感性的因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忠于职守又宽容仁爱的检察官形象。正如2011年正义人物评选组委会对杨斌的评价:开辟心灵的通衢,扩展人性的空间,用感化完成救赎,用敬畏理解生命。作为执法者,她让人们知道,法律严肃但不冰冷,刑罚无情但法外有情。情法交融间,检察官的形象变得立体,公正的内涵得以丰富。
杨斌检察官身上有很多闪光点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法律后生学习。作为一位优秀的检察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过硬的业务能力,十几年的办案经验,成百上千件承办的案件,这些都构成了杨斌检察官职业生涯最有力的业务能力证明。但杨斌检察官最让我们动容之处在于,她不停留于案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探求案件最真实的事实和蕴藏于其后的故事,不断去发现滋生犯罪的最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衡量行为人的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人身危害性等,真正有利于法官在裁判时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杨斌检察官这种探求精神,不仅仅是帮助困境之中的犯罪人完成救赎,更是很好地体现了当代法治理念,有利于司法理念的常态化转变。我想,法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惩罚犯罪,更在于达到教化和保障人权作用,只有深入探求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价值和立法目的,还原最真实最完整的案件事实过程,才能在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正如杨斌检察官所言:“我不是肤浅的感性,而是蕴含理性的感性。”我想,作为一个法律人,懂得平衡理性和感性非常之重要。若是过分理性,就会沦为机械适用法律的工具;若是过分感性,则会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唯有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坚持法律应有的理性同时,给法律工作注入更多的人性关怀,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律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愿我们这些法律后生,都能学习杨斌检察官这种坚持信守、求真务实、宽容博爱的精神,在法律限度范围之内还能有一份对正义良知的坚守,还能有一种务实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有一片善良宽容的爱心,去感化、帮助更多处于底层困境的人寻求到一种社会的大爱而非挤压在艰难的社会生活困境和冷冰冰的法律压制之下。相信,随着法治化的常态回归,在榜样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终将沐浴在法治和法律人文关怀的阳光之下。

录制结束后,杨斌检察官与修文辉老师及学生代表亲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