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法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涉外法治协同工作机制,将涉外法治人才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秉持“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理念,聚焦“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创新“法学+外语”“外语+法学”培养模式,致力提升人才质量,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年,“视界·法学”项目资助近百名本硕博法学学生前往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访学,助力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精进专业学识、提升实践能力,成长为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 |
2025年8月1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20名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在副院长杨桦教授的带领下,赴英国剑桥开启为期14天的访学之旅。此次研学以剑桥大学顶尖法学资源为依托,通过学术课程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助力学子洞悉英伦法学精髓,解码跨文化法律经纬,是广外法学院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访学团成员
8 月 12 日上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凯瑟琳・巴纳德教授(Prof. C. Barnard)以《贸易法:不同程度的一体化与单一市场》揭开课程序幕。她以欧盟为研究范本,层层解析经济一体化从自由贸易区到货币联盟的演进层级,深入阐释单一市场的核心要素与法律支撑体系,生动展现法律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规制功能与枢纽地位。
巴纳德教授授课
8 月 13 日下午,剑桥大学法学院亨宁・格罗斯・鲁泽 - 汗教授(Prof. H. Grosse Ruse-Khan)的《国际与欧洲知识产权法》课程聚焦全球创新保护体系。他系统梳理国际及欧盟知识产权制度框架后,以英国经典判例 Temple Island v New English Teas [2012] 为切入点,剖析商标侵权认定中的“显著性”判断标准,揭示知识产权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维系作用。
鲁泽 - 汗教授授课
8 月 15 日上午,巴纳德教授再度开讲《人员自然流动》课程,结合欧盟司法实践,详解跨国人员流动中的法律原则、制度设计及现实挑战。学子们就“跨境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议题与教授深度互动,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国际法律实践复杂性的认知。

巴纳德教授授课
访学团还走访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及多处著名历史地标,通过多维文化体验,探寻法律制度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土壤。

师生于国王学院合影
截至目前,学术课堂的理论深度与文化体验的实践广度已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广外法学学子在跨文化语境中深化对国际法原则的理解,真切感知法律文明的多样性。
“视界·法学”送出的每一位学子都是一颗种子,在海外访学的过程中,他们汲取知识的养分,开阔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培养下,会有更多学子加入广外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我国涉外法治事业添砖加瓦。 |
文字:杨潇、黎柏岑
图片:金好、李曼月
初审:刘运宇、陈宇
复审:杨桦
终审:杨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