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字:梁安兴 彭荟颖 摄影:高晓莹 任逸 编辑:容燕清) 为加快我省法学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法学、法律界多出、快出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建设法治广东、和谐广东、幸福广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弘扬法治精神和扩大法学家的社会影响,广东省法学会近期在全省法学、法律界组织开展了首届“广东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
我校法学院教授朱最新入选。朱最新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涉外行政法原理与实务》、《宪政视域下的行政权研究》、《宪法学》等法学著作、教材10余部,学术成就斐然。近日,本网记者对朱最新进行了采访,了解这位优秀法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看法以及理念。
记者(以下称记):朱最新教授您好,恭喜您入选“广东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受吗?
朱最新(以下简称朱):我觉得我能取得这些荣誉和成就都离不开广外法学院。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石佑启教授到广外任副校长以来,法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学术力量日渐增强,学术氛围也渐趋浓厚,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广外法学院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日渐提高的学术地位,为我此次当选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而且我在法学院这样氛围下能够专注于学术研究,不少领导与同事给予了我许多无私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因此,荣誉应该归功于法学院。藉此机会,我想要特别感谢石启佑副校长、蔡镇顺院长、金良成书记、吴兴光教授、杨解君教授、张永华教授等学校和法学院的领导、同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日后,我也将更用心投入到学术钻研和教学中,希望为培训广外法学人才尽一份力。
朱最新接受记者采访
记:请问您能否让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学术研究心得?
朱:我认为,无论学习方法,还是研究方法,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找到适合自己方法,才会有所成就。因此每个人的学习、研究方法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摸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别人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就我从事宪法与行政法的研究来说,主要是做到“勤、敏、巧”三个字。“勤”是指勤奋,天才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敏”是指敏锐的观察力。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敏锐地感知社会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巧”主要是指扬长避短。要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注意到你所在的平台优势,采取相应策略,从而在学习、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朱最新诉说心得
记:请问您觉得法学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呢?
朱: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所以法学研究必须关注我们生活,这样的研究才有生命力。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强调依法治国以后,因为许多西方国家都没有采用行政调解,所以我国就逐渐取消了行政调解,试图由法院来解决所有的纠纷,从而带来了“诉讼爆炸”。2004年我到广外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行政调解的有关问题,从而开始了近四年的调查研究,从而在这方面小有成就。法律本身是对生活的一种规范,法学研究的很多素材都直接来源于生活。这说明,我们学习法律、研究法律都应该注重实践。因此,作为一个法科学生,一方面应该多做些社会调查,拓宽自己的涉及面,另一方面应该掌握好法律知识,学会如何寻找法律、解释法律、弥补法律漏洞,从而用法律去解决社会纠纷。
记:请问您认为广外法学学子在学习方面有什么优势,您又有什么建议呢?
朱:第一,广外法学学生具有外语优势。因为法学学习需要进行对各国法律进行比较,那么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就会更高,这也是我们的优势。第二,广外的学子注重实践,这有利于对社会现实的调查,使学生们更好地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我建议同学们应该掌握好“法律方法论”这方面的知识,要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也就是说,要学会如何寻求法律方法、解决法律纠纷、进行推理以及弥补法律漏洞。
记:您认为广东省的法治建设和法制教育有什么建树,或者您觉得哪些方面是需要改善的?
朱:广东的法治建设水平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我认为,如果全国县级城市的法治建设水平都能够达到像广州市这样的水平的话,中国社会就已经完全步入现代法治社会行列。至于需要改善的地方,因为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从选举制度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等等。
记:您觉得您可以怎样运用法学家的影响力来回馈社会?
朱:“法学家”的称号有多大影响?我并不知道,但我们知道高校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传承文明”,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以知识分子的良心对待教学与科研,以法律人的品格对待社会服务。
记:最后,非常感谢朱教授接受本网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