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20日,第六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在北京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组成的20支代表队、160余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代表队分夺冠亚军,我院代表队最终获得第六名。日前,记者就“贸仲杯”参赛队伍的参赛经历及感受分别对队长龙鑫、队员唐韧、陈露、沈凌玉以及指导老师杨斐进行了采访。
贸仲杯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
心态平和而积极,紧张而有序
法学院学生辩论队曾在2003年11月第四届“贸仲杯”大赛中荣获冠军。并在参加2003年4月维也纳第10届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的128支队伍中名列第44。在被问及我院之前在“贸仲杯”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否对他们此次参赛造成一定压力时,被采访的队员都笑着摇摇头。唐韧认为,动力大于压力。由于广外在前几届贸仲杯上取得好成绩,他们去参赛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光荣。陈露则表示他们都是抱着一种积极参与的心态,尽力而为就好。
由于组队时间较晚,他们研究案例的时间相对比较仓促。对于课业较重的三位本科生参赛队员来说,准备的时间显得更加紧迫。参加一项比赛,想要取得什么成绩的话,肯定是要付出的。没有付出,何来收获?浅显的道理,成为了他们积极备战的动力。从10月3日接到案例开始,他们便细致认真地分析、研究案例,并开展积极的讨论,为11月中旬的赛事做准备。
团队精神最重要,荣誉属于大家
第一轮赛事中,我院参赛队就遇上了强敌。经过了与厦门大学及北京大学的两场恶战,参赛队伍艰难地挺进了第二轮。但在紧接着的第二轮的比赛中,他们不敌人大代表队,无缘四强。
对于此次失利,龙鑫表示,其实大家的水平相当,广外的实力不会比人大差。只是对方发挥得较好。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们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队员们都认为,团队精神对比赛结果有很大影响。陈露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一进入这个团队,就不能太在意最终能否作为代表去北京参赛,或能否很好地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尽力做好。作为一个团队,大家要共同努力,荣誉并非属于个人,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他们希望以后的参赛队伍都能秉承这个信念,把团队精神发挥得更好,把比赛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赛出更好成绩。
仲裁会现场
法律知识是基础,英语表达是关键
“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以英语为比赛语言,参赛选手在模拟仲裁案件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参与仲裁庭开庭的各环节中,都必须用英语进行表述。因此,这场赛事这对参赛者法律及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极高。唐韧认为,参加这个比赛,光有法律知识或很好的英语表达能力都是不行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对法律知识运用自如,并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在法律知识彼此相当的情况下,英语表达能力则显得更加重要。而外语是广外的一大特色,“我们广外参赛队员的英语口语水平与别校相比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队长龙鑫自豪地说。
对于有志于参加下一届“贸仲杯”的学生,特别是大一的新生来说,龙鑫认为,打好法理基础十分必要。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不需要刻意去学法律英语,把英语这门语言学好就好。沈凌玉则鼓励大二、大一的学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平常可以注意积累一些关于商事、劳动仲裁方面的案件,学会自己分析、研究案例,这样在参赛时,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处理案件都会更加得心应手。
贸仲特色发扬光大,学院亮点再创辉煌
队员们认为,参与“贸仲杯”是法学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很好途径,它不仅能极大地开拓一个未来法律人的眼界,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实际运用的认识。但是,鉴于只有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贸仲杯”这一比赛,他们提出,在学院的新生杯辩论赛中,可以增加一项英语辩论,以培养法学学子法律与英语双向的能力。学生会或社团亦可模仿 “贸仲杯”模式,开展模拟仲裁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并了解 “贸仲杯”。
“贸仲杯”是法学院的一大亮点,他们均表示很乐意为以后参赛的队员们提供参赛经验指导,同时也希望学校能更重视这一赛事,并提供更多有利条件给参赛队伍。这样才能激发老师和学生双方动力,让广外在“贸仲杯”赛事上取得更多辉煌成绩,让广外法学院更加茁壮。
杨斐老师:
在贸仲杯领队杨斐老师看来,本次参加贸仲杯的所有团队实力都很强,其实哪支队伍取得什么样的名次有一定的偶然性。
本队在第一轮论战抽签直接命中北大,杨老师说,面对颇有实力的北大,并不代表就一定会输,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这样公平的比赛场并不是表演舞台,我们不能把握仲裁委最终判决谁胜出,但是却能尽自己所能,不含糊地做好本职工作。
杨斐老师
对本队在比赛中的表现,她认为,在面对实力强悍的其他队伍时,他们没有表现出唯唯诺诺,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位,不断充实自己的论点,不是见到对方“人高马大”就畏缩不前,是值得肯定的。但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以后予以加强。
现在回忆起贸仲杯比赛的赛前准备时,杨老师沉思了一会儿,对记者说到,尽管所挑选的学生不一定是学术性最强的,但他们却是最适合参与这样的比赛的,这也是老师们当初挑选学生资源的标准所在。但是总体来说,所有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充分“享受”这个汲取知识的过程,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院队员与仲裁委员会成员合影留念